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唯美 · 课堂

唯美 · 课堂 返回上页

“4D原则”定位课堂改革的方向
2017-03-16 00:00:00    王爱玉    阅读 14223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倡导构建一纲多模唯美课堂,唯美课堂模式的核心价值指向“生本课堂”,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自信心、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等问题,然后再解决知识学习的问题。

构建一纲多模唯美课堂模式,既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又要尊重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总结就是应该坚持“教与学”的4D原则:教学目标——以激扬学生的生命唯美成长为目的;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的基本设计理念;课堂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力为课堂教学主线;课堂评价——以多元的激励性评价建设课堂文化。

     一、课堂目标——以激扬学生的生命唯美成长为目的

课堂生命活动中学生生命成长的机制,是指学生借助课堂生命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智慧与人格等方面的提高而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价值的途径及制约因素。

学生在课堂上生命成长机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和12个关键学习行为,即:

 1.jpg

1.相遇所学知识:学习、接受与吸收、内存。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就是在知识教育实践中忽视、过滤掉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知识生命。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接触到新知识,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为知识的丰富内蕴所吸引,体验到知识存在的美和获取新知的美,同时,知识生命又引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会让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知识背后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体验到生命存在的美。

2.主体参与活动:实践、体验与梳理、积淀。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实践、体验。动手实践和体验既蕴含着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也体现着学生在情感、价值取向上的不断变化,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

    梳理、积淀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体验的省悟、内化与沉淀。梳理省察所获知识,积聚生命的能量,一次次体验的沉淀聚合起来,会产生神奇的累积效应,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累积中变得丰盈,生命也在这样的累积中逐步成熟。

3.生命互动与碰撞:摄取、完善与滋养、成长。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在知识积累、问题解决、智能开发、情感体验、学习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融入课堂集体或合作探究小组,才可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通过互动交往吸纳多方面观点,实现多视界融合,产生创造和超越的冲动和热情,于是灵感闪现,激情涌动,整个课堂呈现一派生命的活力与气势,而学生的个体生命则在这充满生气的情境中展示出盎然的生机和无限的潜力。

二、课堂设计——“以学定教”的基本设计理念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年段认知水平,课前预习程度,情绪状态等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实现最优化的发展。“以学定教”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树立学生意识。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以教定教呢?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以学定教与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发展。

 第二,教师要坚守价值信念。教师虽然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只是一种工作立场,其本身并不是目的。适应不是迁就,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必须体现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没有价值引领,就体现不了学校教育的意义和教师的角色责任。

第三,教师要善于同边促进。“学生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信念”反映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同边促进”是统一“学生意识”与“价值信念”的策略和秘诀。教师要主动站在学生的同边,接受并走进学生的现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表达价值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发生积极变化。这对于教师的修养是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它要求教师放弃“我执”“站出自我”等思想,设身处地地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思考和作出反应。

总之,以学定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知道“我要学什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我应当掌握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计划“我准备怎样去学”,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

三、课堂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力为课堂教学主线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力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就是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双基”教学,奠定思维结构的基础;其次,可通过对知识纵横比较,利用图解、实验、变型题等,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第三,可创设情境、布障设碍,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思维的多端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四,求异探新,调动思维的评判性。

四、课堂评价——以多元的激励性评价建设课堂文化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恰当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我们所强调的评价多元化,既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也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即评什么——从哪些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我们的课堂评价中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多元评价:(1)知识与技能——你学会了吗?(2)过程与方法——你会学了吗?(3)情感、态度、价值观——你学得有情趣吗?对你有什么影响?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在阅读分析、整合获取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或提高。

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进行评价,多元评价都要关注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即:

学生经历了: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到规律、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学生体验了:不同学习方法的运用,感受了疑惑——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置疑——交流讨论——发散迁移――灵活运用等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

学生感受了:教师的循循善诱、方法指导、问题点拨、师生交流、严格要求和有效训练的教学艺术的实施过程。

学生得到了:书本的知识;教师运用教学资源开发的知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力思考、拓展、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形成的技能与方法,发展为不断地生成与创新。

学生收获了:获取知识的乐趣与喜悦;与教师、同学思想情感交流的愉悦与通畅。

4D原则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在4D原则下倡导的“唯美课堂”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4D原则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所倡导的“唯美课堂”就是要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这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