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频道

学科组

首页 > 课程频道 > 立事 · 成果

立事 · 成果 返回上页

成长永远在前行的路上——优质课比赛的收获与体会
2014-12-16 22:58:40    SystemMaster    阅读 13006次

201239参加学校的《动能定理》说课比赛开始,320参加市直的《万有引力定律》优质课比赛,411参加威海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优质课比赛,1018参加山东省的《电容器的电容》优质课比赛,一直到20141012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课题是《摩擦力》。一路走来,准备的过程很辛苦,但感觉自己收获很多,能锻炼个人的意志,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在这个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许才有真正的进步与成长。 

一、备课的准备工作  

这时候的准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海选、吸收、精选、创新。海选工作也就是说围绕这个课题,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查阅网上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学习别人的优点,看能不能为我所用。因为每一个教案、课件都饱含着作者的心血,或多、或少的都有它的优点,先浏览一遍,根据所讲的课和自己的讲课特色取其精华,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可能别人的例子我不能照搬,但他的思想我可以借鉴,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准备《摩擦力》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总共查阅文章近千篇,包括查阅了中国知网上几乎所有与摩擦力有关的文章,还有高考资源网、高考学习网、学优网、学科网、百度文库等网站中的资源。从张宪魁教授处购买《物理科学方法教育》U盘一个。从淘宝网购买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物理原理与问题》一整套。去广告公司做了四个物理课堂示教板,从淘宝网购买两个不同型号的摩擦力演示仪,发现达不到理想效果后,购买了10套弹簧测力计、10套手动摇柄、砂纸、6个软磁铁、各种螺丝等,和张文堂一起做了9套实验器材,效果很好。 

二、备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备学生(4D之二:教学设计 ——以“以学定教”为基本设计理念)

首先,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应着力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直观形象的突破难点。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过这个课题,如果学过,就要在备课中适当加深难度;如果内容忘得几乎差不多了,还需对以前所学的重点加以回顾;如果从来没学,就要看前面的知识基础掌握的怎么样,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没有障碍,课上的内容也要低坡度进行。比如《摩擦力》这节课,我了解到初中学生已经学过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简单定义,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定性关系。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上。也正好吻合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备课时,还应该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能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等等;另外要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把重点内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解决,切不可放在课堂一开始或者半小时以后学生思想松懈的时段;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波动,就像“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情绪也可以时松时紧,如果课堂中能带领学生达到一个高潮,那肯定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了。 

再次,设计对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前讲课时存在的弊端:教师讲得太多。教师的角色要由演员变为导演,现在评课更注重评教师“导得多好”而不是讲得多好。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脱离了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再好也变得华而不实了。

3.备课件

说到课件,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课件上一屏内容不要太多,不要满满的都是字,这样谁也不愿意看。还要注意字体的大小,要让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的清楚;字体颜色与模版底色的对比要明显清晰,要让人看得舒服;另外不要太鲜艳,跳跃活动的东西不要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要明确课件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为讲课内容服务的,它是处于从属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摩擦力》这节课的一个遗憾之处就是原来计划用Ipad直播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的过程,但考虑到有点作秀的意思,就没有做。实验数据的得出是非常理想的,但看不到学生操作的过程,也就无从知道实验数据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当时我在想,如果我用Ipad现场直播学生的操作过程的话,现场效果会更好。  

4. 新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4D 之一 :“目标”——以激扬学生的生命唯美成长为目的)

一堂好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我们一般都能达到,但是对于情感目标,平时讲课时总是模棱两可,或者只是触及那么一丁点皮毛,设想如果一节课能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或者教给学生一种方法,那教师的讲课水平就很不一般了。《摩擦力》这节课我只是在温故知新环节提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并没有提,因为初中学生已经学过。我在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是正比时,提到“其实大家不经意的这一回答,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理念,也就是科学的简单性原则。正比是最简单的一种规律,我们研究一个规律时,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研究。许多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规律是简洁明了的。”还有在摩擦力的应用中,提到“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所以我们对摩擦力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它有时是有益的,要多加利用;有时是有害的,要尽量避免。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要摸清摩擦力的规律,为我们所用,这才是人们探寻未知世界的目的所在。”

5.新课的情景创设力求新颖、有张力(4D之三:课堂 ——  以培养学生思维力为课堂教学主线)

好的课堂导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导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诗词导入法,歌曲导入、漫画或图片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谚语导入、设疑导入等等。

这节课我尝试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1)夺尺比赛:

需要一位身强体壮的男同学,哪位男同学自告奋勇上来?还需要一位小巧玲珑的女同学,哪位女同学愿意来挑战?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用自己的食指和中指夹紧尺子的两端,其余手指并拢,用力向后拉,最后尺子在谁手中,谁就获胜。

2)直接复习导入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摩擦力,大家能说出关于摩擦力的哪些知识?

3)播放《十面埋伏》视频导入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摩擦力,下面我们观看一段视频,请注意观察视频中有哪些镜头有摩擦力出现。请大家注意判断摩擦力的种类和摩擦力的方向。

4)表演小魔术:会爬绳的小玩具。

5)趣味实验:用左右两只手的食指水平支撑一支铅笔,然后将手指向铅笔的中间移动,请观察手指最后停留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6)播放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视频引入,比如擦黑板视频、用橡皮擦东西视频、用手拧瓶盖、滑冰等视频。

7)小魔术导入:一元钱的硬币如何平放在竖直放置的100元纸币上?

8用毛巾提重物

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任务,展示桌上的一大堆书和一条毛巾,要求用一个手指把书都提起来,请学生上台完成。上台的学生想用毛巾将书包起并打结后再用一个手指勾住上提,但是书多毛巾短,包起来后剩下的长度太短了,不够打结。尝试几次还是提不起来。这时教师示范,用毛巾将书包起来后,把剩下的毛巾两端紧靠在一起,并相互折叠,压紧,用一个手指勾住上提并成功。

接着提问:为什么提起书的时候毛巾两端不会向两边分开?引出静摩擦力并自然引入.

9)用塑料管打结实验

器材:四根同样的软而细的塑料管(长约0.5m,直径约mm );

操作:①请两位学生把两根塑料管打结连在一起。实验现象:越拉结越紧。②老师把两根塑料管都放进肥皂水里充分浸泡,再重复上述动作。实验现象:把结拉开。

教师就实验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0)另外还有筷子提米,两个同学拉书实验,筷子夹水中的玻璃球,抓泥鳅,一男生一女生拔瓶子实验等。

6. 教学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4D之三:课堂 ——  以培养学生思维力为课堂教学主线)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这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应该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迹。这样,一节课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而流畅,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因某个教学环节的突然中断或突兀的转折被打断,听众也会感到整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备课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而不是机械的用“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种单一的方式生硬地把学生拽过来。北京的评课专家是这样给我这节课评价的,“老师的课就像山东人一样实在,每个环节都衔接的很好,每个问题的设置都不是生硬的设置,非常自然,在不显山不露水中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 

7. 课堂评价的选择力求精炼(4D之四:评价 ——多元的激励性评价建设课堂文化)

选入公开课中的课堂检测题切忌“繁”“难”“偏”“旧”。选择的课堂检测题应力求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以生动灵活的形式出现,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也是你课堂效果的见证。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要有相应的梯度和明确的目的性,而不是练了半天,学生看似活跃,而让评委觉得你思维混乱。

第一次试讲时的目标评价题目:请画出刚才实验中,木块在运动之前的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拉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象。(对学生要求太高)

第二次试讲时的目标评价题目:重为400 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120 N,动摩擦因数是0.25,如果用150 N 的水平力推木箱,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题意表述的有点不是非常清楚)

第三次试讲时的目标评价题目:重为400 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120 N,动摩擦因数是0.25,如果用150 N 的水平力推木箱使其沿地面运动,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8. 授课过程难点突破力求有亮(4D之三:课堂 ——  以培养学生思维力为课堂教学主线)

课上完了,要自己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哪个环节给人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方?哪个环节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如果没有,说明这节课准备的不够好,没有亮点。这个亮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亮点,更重要的是,这个亮点必须为内容服务,脱离本节内容的亮点宁可舍弃。如果你准备了一个亮点,切忌要准备充分,然后象相声演员一样成功的抖出来,而不是因为小环节的失误或者存在知识性的错误,使亮点变成了污点。《摩擦力》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实验器材的原创,可以同时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并且能比较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解决了重点和难点。比较满意的地方之二就是通过一个物块和木板展示几个不同的物理情境,然后抽象成物理模型,让学生自己在示教板上标出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摩擦力的方向,进一步得出了摩擦力的方向规律,解决了另一难点。

情景一:物块静止在斜面上

情景二:物块随斜面一起向上运动

 

 

 

 情景三:物块沿斜面下滑(斜面相对地面静止)

 

 

 

 

  场景四:水平连续拉动木板(物块相对地面静止)  

三、撰写教学反思                                   

其实一节好课,不仅学生获得了发展,老师也同样应该得到发展,这就是教学相长。平时将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反思写下来,它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准备一节课时,我经常把以前写过的教学反思浏览一遍,力求避免曾经在课堂上出现过的不足和失误再次出现,确实对自己的授课有不少的帮助。比赛结束后,写的反思材料有《成长永远在路上——优质课比赛的收获》、通过《摩擦力》谈物理新授课的引入、《静、动摩擦力规律探究仪的制作过程》。 

 

附教学设计

   教科版必修一   第二章    4  摩擦力(新授课)

实验部   物理组刘国瑞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第一句的行为动词是“认识”,达成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所以在学习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进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参与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规律.第二句的关键词是“计算”,前提是“能用滑动摩擦因数”,所以教学中就要在学生知道动摩擦因数的含义,利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初步学会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教材体系

《摩擦力》是教科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力》的一个重点,同时教材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加深和拓展.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从而能对二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区分.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教材将其作为重点,给学生安排了完整的探究过程

(三)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版本

章节

内容安排

人教版

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

教材首先回顾了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设置了“人推木箱”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再通过演示实验,定量地认识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然后通过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正压力成正比,并导出计算公式。

司南版

必修一第四章《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

教材首先通过“迷你实验室”感受摩擦力,然后通过“实验与探究”定量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并在实例中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与交流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粗测最大静摩擦力。

沪科版

必修一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之第三节《摩擦力》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然后通过小实验体验静摩擦力,并且通过实验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最大静摩擦力。

教科版

必修1第二章《力》之第四节《摩擦力》

教材在“讨论与交流”栏目,举出两个有趣的事例,由学生自主定性分析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在“实验探究”栏目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在“观察与思考”栏,分析静摩擦力的的存在;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以及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的范围,引出最大静摩擦力。最后通过图像展示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和最大静摩擦力,并且比较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大小的计算。

2.教学难点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大小的计算。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物理学习,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力,这就是摩擦力。学生也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实践中有时摩擦力是有利的,需要设法增大摩擦力;然而有时摩擦力的存在又是有害的,应该减小摩擦。对于滑动摩擦及其规律,有了初中的基础,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来都不会有大困难。学生也有一定的实践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至于静摩擦力,问题则比较复杂,在找不到试图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的物理情景中,静摩擦力 “似有若无,方向难定”。学生对于这类物理情景,现阶段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计算大小都有困难,甚至完全无能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从简单情景入手,不宜要求过高,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游戏引入新课及温故知新,构建摩擦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归纳分析,得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规律f=μN,理解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会用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4.通过实验观察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能在简单的物理情境中,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分析判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5.认识摩擦力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可或缺的,认识它的“利”与“害”两面性,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意识,体会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方法

师生、生生合作探究——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结合自主实验、演示实验,通过观察,处理实验数据,独立进行科学猜测、判断和推理,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即时评价,反馈、强化和矫正。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表演小魔术:会爬绳的小玩具。

环节(二):温故知新

复习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种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定义及探究方法等。

环节(三):摩擦力的方向

利用演示实验并归纳分析,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环节(四):分组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规律

1)介绍自制的静、动摩擦力规律探究仪,将一金属杆固定在水平长木板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通过一根轻绳与物块相连,物块放在薄木板上,通过可转动的摇轮可拉动薄木板。

2)学生利用静、动摩擦力规律探究仪,独立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条件

物理量

不放钩码

50g(重力

0.475N)钩码

100g(重力

0.95N)钩码

150g(重力为

1.425N)钩码

200g(重力为1.9N)钩码

压力

(单位:N

 

 

 

 

 

滑动摩擦力f(单位:N

 

 

 

 

 

计算

  • 上一条:磨砺中成长,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 下一条:与学生进行思维对话—省级优质课《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案例
  •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